賦能年輕一代
共筑韌性未來
關于“國際減災日”
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賦能年輕一代、共筑韌性未來”,旨在通過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協(xié)同的自然災害早期預警與應急響應行動制,著力提高全社會災害風險防范應對能力。
國際減災日的設立
國際減災日的設立可以追溯到1989年。此前,為促進風險意識及減災的全球性文化,聯(lián)合國大會倡議設立一個國際日。現在,每年10月13日舉行的國際減災日紀念活動,旨在贊賞全世界民眾和社區(qū)為減少遭受災害風險做出的努力,并提高他們對所面臨風險的重要性的認識。
減災日宣講活動
在第35個國際減災日來臨之際,為普及減災知識,提高教育學子防災減災意識,教育學院組織開展了以“賦能年輕一代、共筑韌性未來”為主題的減災日宣講活動。

教育學院團總支書記張佳偉上臺發(fā)表講話。張書記強調防災減災的重要性,他指出安全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位同學都應掌握必要的防災減災知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四位學生代表分別就地震、火災、洪水和臺風等常見自然災害的預防與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入講解。他們的宣講內容豐富、案例生動,為在場的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安全教育課。


宣講結束后,全體同學在條幅上簽字,體現了學生們積極參與防災減災活動的決心和對平安校園建設的支持。

通過此次減災日宣講,教育學子對防災減災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安全意識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教育學院將繼續(xù)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宣傳活動,不斷提高教育學子的安全素養(yǎng),為構建和諧、安全的校園環(huán)境貢獻力量。
防災知識
1. 洪水洪澇
突遭山洪襲擊時,選擇就近安全的路線沿山坡橫向跑開。千萬不要順山坡往下或沿山谷出口往下游跑。不要輕易游水轉移,以防被山洪沖走。
被圍困于低洼處或木結構住房時利用通訊工具向當地政府和防汛部門報告受困情況,尋求救援。無通信條件的,來回揮動顏色鮮艷的衣物并呼救,讓救援人員更容易發(fā)現。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利用船只、木排、門板、木床等漂流物,在水上轉移。千萬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
高壓線鐵塔歪斜、電線低垂或折斷時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者接近,防止觸電。

2.山體滑坡
斜坡上有明顯的裂縫,裂縫在近期有加長、加寬現象。坡體上的房屋出現了開裂、傾斜。坡腳有泥土擠出、垮塌頻繁。為山體滑坡前兆
發(fā)生滑坡后,保護好頭部,向兩側逃離,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不要停留在凹坡處。遇高速滑坡無法逃離時,不要慌亂,如滑坡呈整體滑動,可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

3.暴雨
暴雨來臨前:提前關閉門窗,可在家門口放置擋水板、堆置沙袋等,防止屋內進水。屋內一旦進水立即關閉電源、煤氣等設備。危舊房屋或低洼地勢居住人員應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切斷低洼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暴雨來臨后:暴雨期間盡量不外出,必須外出時,應繞過積水嚴重地段,避免高壓電線、變壓站等電線集中經過路段,不要走地下通道,不要貿然涉水,警惕水坑、井蓋。
暴雨中行車應打開雨霧燈,減速慢行,注意預防山洪,避開積水和塌方路段。

4. 沙塵暴
沙塵暴來臨前:關好窗戶,遠離窗口,避免玻璃破碎傷人。妥善放置易受沙塵暴損壞的室外物品。
沙塵暴來臨時:盡量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用紗巾蒙住頭,以免沙塵侵害眼睛和呼吸道。不要在廣告牌、臨時建筑物下逗留、避風。機動車應謹慎駕駛,減速慢行,密切注意路況。在電線桿、房屋倒塌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切斷電源,防止觸電或引起火災。

5. 地震
在室內:就近躲避,躲在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也可快速跑到開間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小、有支撐的房間。要趴下,使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但不要壓住口鼻,同時抓住身邊牢因的物體。也可以蹲下或坐下,盡量把身體蜷曲起來?!みh離窗戶、鏡子、爐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等。·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或用被子枕頭等保護頭部。:如果來得及,要先打開門,以保證通道暢通:關閉煤氣開關、電閘。
在室外:遠離煙囪、水塔、高樹、立交橋、高壓線,路燈、廣告牌等。

安全無小事,防患于未然。教育學子應當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將安全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度過一個和諧、安全、健康的校園生活。